3)第四十一章 我欲乘风归去 下_道断修罗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带来的琴。

  专心地弹了起来,弹了一曲又一曲,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,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。

  俞伯牙吃了一惊,手下用力,“啪”的一声,琴弦被拨断了一根。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。

  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:“先生,您不要疑心,我是个打柴的,回家晚了,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,觉得琴声绝妙,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。”

 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,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,果然是个打柴的人。俞伯牙心想:一个打柴的樵夫,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?

  于是他就问:“你既然懂得琴声,那就请你说说看,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?”

 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,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:“先生,您刚才弹的是一位先贤赞叹他弟子颜回的曲谱,只可惜,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,琴弦断了。”

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,俞伯牙不禁大喜,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。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,便说:“这是瑶琴,!相传是上古伏羲氏造的。”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。

 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,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。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,请他辨识其中之意。

 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,打柴人说:“这琴声,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。”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,打柴人说:“这后弹的琴声,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。”

 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,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,过去没人能听得懂,而眼前的这个樵夫,竟然听得明明白白。

  没想到,在这野岭之下,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,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,和他喝起酒来。俩人越谈越投机,相见恨晚,结拜为兄弟。

 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。

 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,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,可是他等啊等啊,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。

  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,可是又过了好久,还是不见人来。第二天,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,老人告诉他,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。

  临终前,他留下遗言,要把坟墓修在江边,到八月十五相会时,好听俞伯牙的琴声。

  听了老人的话,俞伯牙万分悲痛,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,凄楚地弹起了古曲《高山流水》。弹罢,他挑断了琴弦。

  然后长叹了一声,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。

  他悲伤地说:“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,这琴还弹给谁听呢?”

 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,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,筑起了一座古琴台。

  直至今天,人们还常用“知音”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。

  ......

  “高山流水,唯有知音能懂。“李红袖痴痴地看着箸着先生,不由得呆住了。

  李夜从在两人的身后,心想这李楼主许是喜欢上先生了。

  很多年后,先生和李红袖回想起,那时的明月,那时的良人,那时的歌舞,那时的天山,那一刻的欢乐......

  这一夜先生和李红袖喝光了壶里的酒,两人几欲醉倒。

  李夜扶了先生,又扶李红袖,奈何两人太重,只能将二人扶进木屋的躺椅上。

  自己进洞去,拿了两床被子,盖在两人的身上。

  自己的一颗心思,却飞越了关山万重,要去寻离去的东方玉儿和风云城里的小姐姐。

  嘴里却低低地呢喃:

  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

  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
  ......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